第(1/3)页 大夏京都。 随着一道钟声响起,惊动一切。 钟声来自文宫。 京都上下都知道,自获天地赐福后,顾锦年便潜入文宫内悟道。 所有人都在期待,期待顾锦年悟道成功。 一但成功的话,顾锦年极有可能踏入半圣境,而后借助大道成圣图,可在短暂时间内,成为近几百年来,第一位儒道圣人。 虽不是天命圣人,但圣人二字,已经是超乎常人所能想之事了。 如今文钟响起声音,自然引起一些注意。 文宫内。 顾锦年盘坐大殿。 白玉碉楼细腻,宫殿内有两个盘龙金桂树,一个个蒲团落在地上,这是讲道之地。 而今。 顾锦年在此悟道。 这几天来,顾锦年都在思考七个字。 知行合一,致良知。 这是王阳明的心学,也是顾锦年最崇敬的一位存在。 王阳明在前世,称为半个圣人,之所以是半个圣人,不是因为不够格,而是时间问题。 只需要再给一定的时间,王阳明必可成为圣人。 心学的影响,其他不说,前世有一个国家,依靠王阳明心学完成改革,从而跨越提升。 所谓一生俯首拜阳明,这就是诸多人的观点。 知行合一,顾锦年自然懂得皮毛。 而今他以心学为主,去印证自己过往所做的每一件事情。 知行合一,最大的问题便是,是先知还是先行? 以及如何合一。 知道了,才去做。 可不做又如何知道? 若做了,万一是错? 这又怎么办? 毕竟最后三个字也很重要,致良知。 阳明先生的意思,是希望心学之人,都能去做善事,而并非是说,我知道了某一件事情,我就要去做,无论对错。 致良知是最关键的地方,前者则是一种检验。 “无善无恶心之体。” “有善有恶意之动。” “知善知恶是良知。” “为善去恶是格物。” 文宫内。 顾锦年喃喃自语,想要真正达到知行合一,就必须要明白这四句话。 也是四字教真言。 好在的是,顾锦年曾经看过一个人的言论,这是一位国学大师,他说的观点,顾锦年十分认可。 你拥有一把菜刀,此乃【无善无恶心之体】 因为菜刀是死物,不去动他,无善无恶,只是有一个形体罢了。 而菜刀可以切菜,也可以伤人,此乃【有善有恶意之动】 明白菜刀的用途,并且根据一定的定律,譬如律法等等,亦或者大家所不喜之事,自然定律等等,从而结论出。 伤人不对,切菜为善。 这就是【知善知恶是良知】 最后的用菜刀切菜而不砍人,这便是【为善去恶是格物】 这只是一种比喻,真正的意思,更加高明,而且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,不同的想法。 正是因为如此,心学才被誉为圣人之学。 回首这一年来自己做的事情。 以大事为主,第一件事情便是江宁郡之难,洪灾席卷千万百姓。 影响很大,但灾难发生,这是无法阻止的事情,也是无法阻拦的事情,并非是我可以去解决的。 虽然我知道这件事情,但我无能为力,而且随着那些商人胡作非为时,灾情越来越严重之时。 我心中的良知唤醒。 我知道,这件事情并非因我而起,但我有办法去解决这件事情。 所以当文景先生要让我们出谋画策时,我义无反顾的选择站出来,虽然我知道暗中有人想要影响大夏王朝,牵扯到各大势力。 可在我知道,受苦的是百姓,我是读书人,读书人便是要为万世开太平。 书,是为天下苍生而读。 知,百姓苦,亦知读书风骨,更知心中良知。 行,救苍生,亦有阻碍,亦有危险。 致良知,无惧种种困难,不畏任何势力,为江中郡千万百姓,为心中浩然正气,为读书人之风骨,故而携千里饿殍图。 知行合一,致良知。 再看白鹭府之事,匈奴和亲,议和之事,孔家,宁王,佛门,道门,大夏天灾。 这一件件事情,都在顾锦年脑海当中划过,他自己开始印证,也开始思考。 是否有私心过。 是否没有做好过。 当所有事情在脑海当中一一印证过后,顾锦年确实发现了自己有几点不对。 那就是情绪问题。 有时候自己的情绪会主导自己,就好比孔家前来拜访自己,自己晾对方三天,虽然说孔家无礼在前,但身为读书人,不应当如此。 此非君子也。 虽然自己明知道对方带有目的性,可既来之,则安之,自己故意拖延,惹来是非,最终闹的不可开交。 这的确是因为情绪问题。 “若是站在自我角度,可以解释为,我还年轻,有少年之热血,所以做事冲动。” “但站在良知的角度,我就是做错了,少年热血并非是我的借口。” “倘若那天,我早点到来,虽然孔家必会咄咄逼人,但我方方面面没有做错,孔家即便是想要借题发挥,也不是他说了算。” “这便是意动。” “很多事情,等过去之后,会发现没有必要,但在当时,情绪上来,处于愤怒阶段,意将主导一切,良知会被压制。” “情绪,并非单只愤怒,善念也好,恶念也罢,都是意。” “有善有恶意之动。” 顾锦年心中不断的印证,也在不断的思索很多事情。 而这样复杂的思考,并没有让顾锦年感到压力很大,相反他很喜悦。 因为今日的思考,可以让明日的自己变得更好。 “若我想要成圣,就必须要压制意之动。” “这个意,才是最关键的地方。” “为圣者,应当有无限的胸怀,包容万象。” 顾锦年缓缓自语。 只是很快,他又摇了摇头,叹了口气道。 “可若是压制了意,那我还是我吗?” “不与人争斗,处处温和,即便是以天下苍生为主,去做一些好事,又能如何?” “我的存在,意义是什么?” “拯救天下苍生吗?” “可苍生需要拯救吗?即便需要,为何是我?我凭什么可以去拯救苍生?” “倘若天地选择我,让我成为这个世界的救世主,这只能算是使命,而并非是圣道,这应当是责任,是心中的良知。” “圣人,终究有一个人字啊。” “如若毫无情绪,无有任何一点波澜,那岂不是一块石头?” 一时之间,思想到了这个程度。 这就是读书人没事不能干坐着,因为一个问题会产生下一个问题,当你认为这个是对的时候,马上就会反驳自己,然后再反驳,再反驳。 最后就是钻牛角尖。 当然也不排除找出真谛。 但这样很难。 足足数个时辰过去,顾锦年额头满是大汗,他的思绪越来越复杂,也越来越难受。 铛。 一道钟声响起。 使得顾锦年逐渐清醒过来。 清醒过来后,顾锦年睁开眸子,他大口大口的呼吸,眼神当中满是迷茫。 “我进入了误区。” “亦或者是说,我并不知道这是不是误区,只因我没有找到解答的方案。” “圣人到底是什么。” “既有人,那么就有意。” “若有意,那么便会被意所主导。” “同样的事情,还是会发生,无非过程不一样,但结果注定都是一样的。” 顾锦年喃喃自语。 他忍不住叹了口气,望着这空阔的大殿。 “唯有知圣,方知圣道坎坷,圣道难,难于上青天。” 顾锦年深深的叹了口气。 都不要说什么圣人不圣人了。 自己现在连圣人二字都有些搞不懂了,何况是成圣。 这条路太难了。 哪怕是自己,都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压力。 “我不能再往这方面去想了,我踏入儒道才一年半,前面境界,是因诗词才气,使得我提升,这大儒境,更是因为天地赐福,无量的功德,使我走上这一步。” “儒道七境,凝气,养气,立言,立德,大儒,半圣,圣人。” “这七大境界之中,凝气与养气,可以通过诗词文章,浩然正气所提升,后来我以文尺定儒义,无德之人,不可凝气,可后面的境界并没有得到定义。” “毕竟我并非是圣人,随意定义不是一件好事,凝气境是第一关,以德凝气,不算是大过,只是加了一个限制罢了。” “而立言立德,则是立自己儒道之言,自身有何等的抱负,何等的思想,通过读圣人经文,再加上自己的感悟,从而立下言行。” “至于这个立德,德便是读书人之德,见弱势者被欺负,敢于直言,面对不公之事,也敢于出手,这便是德。” “大儒境,则是完成前面四境后,获天地认可,分两种情况,其一便是著书传播思想,其二便是明悟自然之道,顺其而行。” “前者依靠的是生活积累,知晓民间疾苦,后者依靠的是天赋。” 顾锦年心中自语。 针对大儒这个境界,顾锦年现在有很多想法。 这天下大儒不少,但并非是每一个都德高望重,有不少年轻人也成为了大儒,这个现象就很古怪。 在常人眼中看来,大儒仿佛就是年老者,心中有良知,做的事情,都是为国为民,不惜一切代价,也要对抗黑暗势力。 可实际上随着了解,顾锦年发现。 凝气养气,如同武者一般,通过才气可以达到。 立言立德,完全可以私人一点,譬如说以读书改变一村的命运,这也算是立言,当然你也可以立的志向大一点,看个人的。 还有立德,不是说立德之后,就是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,而是达到读书人的正常三观。 普通人,看见不公的地方,你可以不去管,因为各扫门前雪。 而立德的读书人,就要挺身而出,但这个挺身而出又有讲究,允许顺从本心。 换句话来说,一个知县,他立德了,然后他看到宰相欺负人,在这个时候他可以选择挺身而出,但挺身而出的下场就是被针对,影响自己。 所以他没有选择各扫门前雪,那么他有没有德行? 依旧是有,因为当他看到一个普通百姓或者是另外一个知县欺负普通人,他会上前制止,挺身而出。 这就是儒道第四境的立德。 不然的话,达到第四境,就要完成圣人之立德,那这天下还有坏人吗? 再者还有一句话。 什么叫做坏人? 你看到一头老虎追赶着一个人,你出手相救,打死老虎,你就是好人吗? 老虎吃人,这是错误的吗? 在老虎的视角当中,弱肉强食。 在边境当中,你看到两个将士厮杀,自己国家的将士要杀对方,你能制止吗? 如若你制止,敌国的将士就要踏平你的国家。 所以道德这个东西,只能限定几个大类,而不能细致划分,否则的话,根本扯不清楚。 立德,是拥有超越普通人的德行,而不是达到圣人的德行。 至于最后的大儒。 老一辈的大儒,通过著书,传播思想,从而晋升为大儒,但也不是说这种大儒就一定是好人,一定如何如何的。 儒道思想有很多,有的大儒家庭,儿子吃饭不能上桌,与父亲说话不能直视,家规严格,做错一点都不行,规规矩矩。 这种大儒好还是坏? 也有的大儒,放荡不羁,怎么开心怎么来,认为人活在世上就是要开心,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,同时能获得自己的快乐,何乐而不为? 这种大儒经常去勾栏,开心的起飞。 那请问,谁好谁坏? 但到了圣人这个境界就不一样了。 哪怕是半圣,带有圣字,德行就必须要起到表率作用,需要严格管控自己。 所以到了半圣,无论他是怎样的半圣,他一定要有一个【中心思想】。 目前的中心思想,无非就是两个。 为苍生。 顺天意。 只有这两个,大多数是选择第二个,毕竟为苍生你就要付出很多东西,牵扯很多是非,就好比江中郡之难,救还是不救? 为苍生,一定会救。 但顺天意就不会,他们认为既然有因,那么一切都是天注定的。 毕竟永盛大帝夺取了江山,如若这江宁郡之灾,是建德皇帝搞的鬼,你该怎么说? 你救下来了,建德继续搞鬼。 激化矛盾?事情越来越麻烦? 有句话说的好,不怕被偷,就怕被惦记着,敌人在暗,你在明,你防不住敌人的。 就好像这流言蜚语一般。 你能控制天下万民的嘴? 就算是京都内,如果有人要造谣,你能精准到是谁在造谣? 而且当谣言起来的时候,你只能去管控,但不能严格管控,否则反而会引起负面消息。 冷处理永远是最好的选择。 古今往来,可没有任何一个王朝,能控制得住天下悠悠之口,哪怕是文字狱,也控制不了。 第(1/3)页